培训目标
近年来,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、推进新型城镇化、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,逐步形成了既有顶层设计、又有具体措施的政策支持体系,形成了上下各个方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。新时代促进城乡融合,既要强调“发展”,又要力求“发展”具有可持续性。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,必须以城乡整体发展以及各子系统发展的“可持续性”为目标,秉持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理念,促进城乡经济、社会、环境等系统的全面融合及和谐有序发展。
培训安排
【培训对象】各省市、自治区及直辖市党政干部。
【培训时间】根据委托单位需求定制培训时间。
【培训方式】理论授课、现场教学、分组研讨相结合。
【培训地点】重庆大学
【培训费用】按照《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管理办法》等文件规定的有关培训费用标准执行。

课程设置
课程模块 |
课程名称 |
学时 |
时事政治 |
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》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》解读 |
4 |
《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》解读 |
4 |
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,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|
4 |
学习生态文明思想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|
4 |
“两山”思想引领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|
4 |
强化生态环境法治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|
4 |
“十四五”环境治理与绿色经济发展 |
4 |
生态文明与中国现代化 |
4 |
国内外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 |
4 |
业务能力 |
新城镇化视野下城乡一体发展的国家战略与践行创新 |
4 |
美丽城镇建设与城市发展、乡村振兴的关系 |
4 |
中国城乡融合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模式探究 |
4 |
开展“三变”改革,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|
4 |
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与城乡融合发展 |
4 |
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|
4 |
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规划与建设 |
4 |
新型城镇化的关键——产业发展转型与空间规划的新路径 |
4 |
集聚经济与环境规制响应:关于绿色发展的若干思考 |
4 |
低碳、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|
4 |
绿色发展指导下的生态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 |
4 |
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助推乡村振兴 |
4 |
改善农村环境质量,打好“控霾、治水、净土”三大战役 |
4 |
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康养小镇绿色发展 |
4 |
生态农业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养老产业 |
4 |
竹木加工、绿色食品加工等生态工业实践模式 |
4 |
农村电商的生态价值实现模式 |
4 |
关于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策略的思考 |
4 |
生活垃圾分类、资源利用及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 |
4 |
新城镇化视野下城乡一体发展的国家战略与践行创新 |
4 |
美丽城镇建设与城市发展、乡村振兴的关系 |
4 |
中国城乡融合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模式探究 |
4 |
开展“三变”改革,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|
4 |
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与城乡融合发展 |
4 |
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|
4 |
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规划与建设 |
4 |
城市公园设计手法与绿道设计 |
4 |
中国生态农场的建设及未来思考 |
4 |
做好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衔接 |
4 |
综合素能 |
德治与法治 |
4 |
孝道与法文化 |
4 |
国学修养与人生智慧 |
4 |
工作关系中的人际沟通能策略 |
4 |
情绪管理与心理解压 |
4 |
现场教学 |
亮点单位参观学习 |
4 |
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基地——广阳岛 |
4 |
白公馆、渣滓洞 |
4 |
红岩魂陈列馆、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 |
4 |
三峡博物馆、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|
4 |
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、周公馆、桂园 |
4 |
红岩村——红岩革命纪念馆、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 |
4 |
课程仅供参考,可根据委托单位量身定制培训课程。 |
师资力量
培训部集合重庆大学、西南政法大学、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等驻渝高校的高端师资及各实务部门专家,包括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”“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”“国家级精品组员共享课程”主讲人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智库专家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重庆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、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、重庆市政协委员等。
联系方式 
联系人:谢老师
联系电话:023-65120502 / 13452158156
邮箱:849207882@qq.com
地址:重庆市沙坪坝区沙中路83号重庆大学B区